稻切叶野螟,是水稻田中的一种严峻害虫,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多个时期都会对水稻作物导致不一样水平的危害。本文将从分类、形态特点、生长习性、危害水平等层面展开讲述,协助农民更好地知道和防治它。

稻田中的“刺客”——稻切叶野螟

1. 名称和分类

1.1 名称

稻切叶野螟(学名: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又称稻叶螟、稻叶切螟、稻叶蛾等,是小菜蛾科的一种严峻危害水稻田的害虫。

1.2 分类

稻切叶野螟归属于鳞翅目昆虫,小菜蛾科的一种。它的成年期是蛾类,幼虫期别名“稻螟”。

2. 形态特点和生长习性

2.1 形态特点

稻切叶野螟的前翅平滑呈淡黄色,且上有三个褐色条纹,触角呈灰色,头部、胸部和腹部都为淡黄色。它的足爪末端有丝状毛,能够用来爬行,侧视时可以看到。

2.2 生长习性

稻切叶野螟过冬期多在地下茎或浅层土壤中渡过,在温度做到15度左右时开始孵化。它的幼虫期更长,也更具毁坏性。成虫可以飞行,能够在不一样的稻田之间传播。

3. 危害水平和防范措施

3.1 危害水平

稻切叶野螟的危害水平较高,会在水稻生长时间间对叶片、茎秆、穗部等导致大量损失。稻切叶野螟在幼虫期期间主要侵食水稻的叶片、茎秆等部分,会立即造成水稻体现出弱势生长、长势减缓、减产等现象。

3.2 防范措施

为了有效防范稻切叶野螟对水稻的危害,农民能够在田间灌溉时适度增添水稻的灌溉量,提高水稻植株的抗病才能,同时也能够强化农药的使用。当田间稻株对稻切叶野螟形成危害时,能够使用较为安全、有效的杀虫剂进行喷洒。

稻切叶野螟做为水稻田中的一种常见害虫,其对水稻生长时间间的危害水平较高。更好地防范和克制这类害虫对水稻的危害,能够有效提升水稻的产量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