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环保意识不断提高,保护性耕作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主流选择,那么什么是保护性耕作呢?

保护性耕作详解:减少土壤侵蚀、增强作物生长的最佳选择

1、保护性耕作的概念

保护性耕作是指在种植农作物时,对土壤实行保护为主、改良为辅的耕作方式。通过合理利用农作物秸秆、杂草、落叶等覆盖物质,防止土壤流失和水分蒸发,促进土壤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保护性耕作的原理

保护性耕作的核心原理在于保护农田水土资源,减少土壤侵蚀,防止农田水质受到污染。保护性耕作中的覆盖物质,可有效降低微风引起的土壤飞蚀和水流冲刷对土壤的侵蚀作用。覆盖物质的添加不仅可以堆肥和稳定土壤,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改善土壤通风性,增加土壤湿度,以获得更好的植物生长和更高的产量。

3、保护性耕作的优点

保护性耕作的出现,对于我国农业生产抵御气候恶劣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保护性耕作的优点也是不容忽视的。

(1)减少水土流失。对于南方山区和北方旱区的农田,适用保护性耕作的农作物措施。在种植季节末期加强覆盖物质,可以减少污染物质和养分流失,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2)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性耕作可改善农田土壤质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强作物的光合作用,提高光合效率。同时还可以减少农作物对化肥的要求,保持耕地生态平衡,在坚持生产高质量、高产量的同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促进农业生产效率。保护性耕作能够加强水分的滞留和渗透,提高土壤湿度,增加土壤通风性,有利于作物长势的良好发展,使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一定的提高。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有效的耕作方式,在保障农业发展的同时,也为人们创造了更好的生态环境。